返回列表
46 - 2024-10-06 23:52:03

脑转移瘤

分享至
定义

脑转移瘤是脑内最常见肿瘤,发病率远远高于原发脑肿瘤。

来源有两类:一是颅内原发瘤转移而来;二是颅外原发瘤经血行播散而至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多发生在中年以上。

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发病高峰年龄40~60岁,约占80%。

原发灶

原发癌多为肺癌,女性常为乳癌。由多到少依次为:肺癌(40-50%)、乳腺癌(15-25%)、黑色素瘤(5-25%)、胃癌、结肠癌、肾癌、甲状腺癌等。

转移方式

以血行转移最常见。

好发部位

1.好发于顶、枕叶,这与肿瘤栓子较易进入大脑中动脉末梢分支有关,也可发生在小脑,但脑干少见。

2.80%见于大脑半球的皮质及皮质下区(多位于皮质、髓质交界区)。

3.80%位于幕上,20%位于幕下。

4.80%为多发。

分类

按转移部位划分,颅脑转移瘤分为三类:脑内转移、脑膜转移、颅骨转移。

脑内转移瘤是颅外原发瘤最常见的颅脑转移。

临床表现

1.脑内转移瘤临床表现不一,可无症状,也可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。

2.绝大多数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占位效应有关,主要有头痛、呕吐、视乳头水肿等,有时极似脑中风。

影像表现

CT检查:

1.平扫:肿瘤密度不等,高、等、低、混杂密度均可。

2.70%-80%的病例为多发,肿瘤小者为实性结节,大者中间多有坏死、出血。

3.小病灶大水肿,此为转移瘤的特征。

4.增强扫描:95%瘤灶发生强化,多为结节状或环形强化。

MR检查:

1.平扫:位于灰白质交界区的分散的实性肿块,常为类圆形。T1WI常为等/低信号强度,某些脑转移瘤T1WI也可表现为高信号(如黑色素瘤),合并出血时信号混杂,瘤周水肿可非常明显。T2WI信号较多变,但常为高信号。在T2WI肿瘤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者,多半来自结肠癌、骨肉瘤、黑色素瘤。有出血的转移瘤,提示来自黑色素瘤、绒癌、甲状腺癌和肺癌等。

2.增强扫描:常呈明显强化,强化形式多种多样,可以是均一的、斑点状、实性的、环形强化或花环状,有时内部还有不规则小结节。

3.DWI:常无弥散受限,ADC值较周围脑实质高。

4.MRS:大多数脑转移瘤具有类似高级胶质瘤的MRS波谱,特征包括NAA显著下降,Cho明显升高。除肺癌脑转移出现Cho峰的降低外,其他均明显升高。

病理特点

巨镜观察:肿瘤呈现边界清晰的结节状,中心常见坏死、囊变和出血,少数病例可见钙化。

微镜观察:肿瘤血供一般较丰富,血管结构与原发肿瘤相似,少数病例病灶边界不清,可见脑组织浸润和血管受侵。

鉴别诊断

①脑脓肿:多呈薄壁环形强化,常有感染病史,抗生素治疗有效。

②多发性硬化:病灶好发于侧脑室周围,两侧对称,可自行消失。

③多发脑梗死: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轻或无,强化不明显。

④多发脑膜瘤:多居脑外,具有脑外肿瘤的共性,且强化均匀,少见坏死、囊变。

⑤原发淋巴瘤:多呈等、高密度,病灶分布于基底节、额颞叶、胼胝体及脑室周围白质,强化多较均匀。孤立性转移瘤主要与胶质瘤、脑膜瘤等鉴别,诊断较为困难,易误诊。

⑥恶性胶质瘤: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、胶质母细胞瘤等,常伴有出血及瘤周水肿,但此类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,位于深部白质,单发较多见,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呈显著不规则环形强化,环壁厚薄不均,无张力。

⑦亚急性期脑内血肿:在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,MR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,病灶周围水肿常无转移瘤显著。

不同原发肿瘤脑转移相对特性

(1)肺癌:腺癌最易发生转移。

腺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:通常为高密度结节或环状病变,有均一强化,水肿大小不一。

鳞癌:通常为类圆形低密度肿块,并有薄的环状强化,半数为单发。

(2)乳腺癌:10—15%发生脑转移,87%在脑内,余者在硬膜外或软脑膜。

单发:占70%。其中20%有肿瘤内囊变。单发为类圆形低密度肿块,并有均一或环状强化。

多发:为等密度肿块并强化。

(3)黑色素瘤:尸检75%有颅内转移。

单发:为40%。额叶最常见,其次为后颅凹。单发70%为高密度,25%为低密度,5%为等密度。

多发:约60%。60%为等密度。

(4)绒毛膜癌:10%有脑转移。平扫高密度代表肿瘤出血,并可发生肿瘤强化,周围有广泛明显脑水肿。

诊断要点

典型的转移瘤结合病史诊断容易,表现为皮质下、灰白质交界处多发性瘤灶,呈圆形或卵圆形,明显的灶周水肿,实性或环形强化。

对脑转移瘤的诊断,MRI要优于CT,尤其是对颅底、颅顶以及脑干和小脑病灶的显示。

评论

共0人评论
用户评论
  • 1